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

  “MOOCs”是依托互联网络和微视频技术,在高等教育领域发展出来的相对系统的教学创新活动。与MOOCs不同,今天一种从生活情境中学习,随时随地发现问题,自主选择地寻求资料和答案,分享学习成果的泛在化移动学习方式,再一次引起全球学者的关注。移动学习不再强调学习的被动组织和体系结构,而是借助不同的移动技术、平台和工具,使可移动学习以及整个教育,可以从传统的制度环境中挣脱,扩散分布到整个社会环境,并最终无缝地融入到人类日常生活和交流互动之中。

  两个轮子

  未来,我们的学习将被两个“轮子”所驱动,一是学习者终身学习的需求;二是信息技术的进步,使随时随地的学习成为可能。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所长余胜泉教授认为,移动技术的发展终将带来传统教育观念的变革, 从知识传递、到知识构建,再到情境认知,学习的过程将逐渐演化成一个高度情境化、高度个性化、相互协作和持续性的自主行为。

  实际上,这种改变是从人们的思维方式开始的,首先以学习者为中心,营造出一种主动参与的学习体验,通过提问、探究、社会交流和互动学习,创造性地使知识得到进一步的构建和加强。教师将鼓励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从信息的被动接受者变为积极的知识构建者。进而借助更加功能强大的移动感知设备,学习者能够将数字化的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相互对照、融合,技术慢慢消失在人们现实生活的视野中,学习成为一种自发和自觉的过程,人类将进入一个“社会学习”的状态,余胜泉说,“当技术无处不在,学习也就无处不在。”

  自下而上

  从学习者自觉的需求和行动开始,移动学习在全球教育领域迅速获得关注。一份来自研究机构Ambient Insight 的最新报告显示,美国移动学习的需求正在以平均复合年增长率18.3%的速度增长,预计到2014年,其收入将达到14亿美元。

  欧洲实施了MOBILearn项目等多个移动学习研究,以奠定欧洲各国面向未来人才培养的基础。来自以色列、瑞士、美国和澳大利亚的24个合作伙伴,参与了这些旨在探索利用移动环境来满足学生自我学习和协作学习需求的项目。其研究目标涉及通过适应性的学习对象、创新的移动服务和界面,为目标用户、工作人员和市民在内的学习者提供泛在的知识访问。从而发展出一种新型的移动学习模型,以创新的结构系统来支持创建、传递和跟踪学习内容,设计适用于新的移动终端的学习材料和方法以及推动移动学习的全新商业模式。

  新加坡国立教育学院的黄龙翔教授介绍说,在新加坡教育部的“第三个教育技术总蓝图”(MP3)及“2015 年课程框架”(C2015)指引之下,移动学习已不是政府自上而下的推动,而是很多机构和学习者自下而上的主动行为。对于高等教育而言,他认为,在高校实施移动学习更具优势,因为多数学生都有自己的移动设备,这让自带设备(BYOD, Bring Your Own Device)模式较有可能获得执行。

  对于这次波及全球的移动学习发展热潮,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李荣安教授揭示了其在全球迅速蔓延的一个重要原因:移动学习提供了“人人都可以平等接受教育”的机会,从而为人们创造更多的公平和希望。公平,使更多的人获得了参与学习的机会,而创新使更多的人对学习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兴趣。

  创新尝试

  作为一种传统教育的补充,国内亦不乏移动学习“吃螃蟹的人”。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国内一流高校,均已行动起来,积极投身于对这种能够有效提升老师和学生教学体验的移动学习方式的探索。

  清华、北大日前与国外在线课程运营机构合作,将向全球学习者推出更多在线课程,清华大学校长陈吉宁认为,这一行动将惠及更多非在校学习者,通过网络获取一流大学的优质学习资源,服务于他们终身学习“梦想”的实现。

  复旦大学是较早推出移动校园服务平台的高校之一。复旦大学信息化办公室主任宓詠认为,移动学习最根本的问题有两个方面:在形式上,必须能借助无线校园网、物联网、云计算等信息化技术的支持,实现随时随地的知识获取;在内容上,必须对学习的内容进行调整,实现对学习资源的碎片化与知识化,即知识管理。“i复旦”集成了E-Learning网络教学平台的移动版本,移动终端用户可以进行课程的视频直播观看、课程的历史回放、电子资源的下载、学习资源的获取、学习过程中的交流等,同时也支持与移动学习相关的其他信息的订阅和推送,如成绩、学分、课程表等与教育教学密切相关的信息查询与获取,以及通过移动图书馆实现的相关服务。宓詠指出,“i 复旦”正逐步成为师生“一站式”移动学习的服务中心。

  中小学是移动学习实践的另一个热点领域。日前,海淀区中关村一小的四年级二班的学生就在学校的多媒体教室,体验了一堂“与众不同”的语文课。和传统的语文课堂不同,学生的课桌上没有纸质课本,没有铅笔橡皮,有的是人手一台平板电脑,授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引导学生使用移动设备中内置的特定教学软件和功能进行自我学习,如点击特写图片,查询补充资料,插入正确文字等。同时让学生随时利用互联网查找答案,引导学生自己学习相关的知识和内容。最后,授课老师用自己的终端显示出学生们当堂测试的结果以及每道题的正确率,甚至调取到单个学生的答题情况,并以柱状图进行分析和统计。仅仅45分钟的课堂学习中,互动的教学、学生积极的思考和活跃的课堂氛围、高端科技的运用,让学生体验到了移动学习和自主学习的独特魅力。

  直面挑战

  移动学习的进步性体现在它很好地解决了传统学习所面临的问题。事实上传统的学校教育今天不得不面对学习者主动性需求和一整套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对立,然而他仍然具备长期存在的基础。和已经在现实中被应用和更新了数十年的传统教学方式相比,移动学习毕竟还是一个新鲜事物,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砥砺完善,才有可能真正实现对传统学习方式的替代。

  不过在这种并存中移动学习的优势进一步显现出来,传统的学习认为,“所有学到的东西都有一个正确答案,学生不需要思考如何得到答案,而是仅仅需要知道答案即可。”相反,移动学习提供了一种自主性的探究式学习方式,更加适应社会学习和终身学习的大方向,也更符合当下人们的学习习惯和未来学习者日益个性化的学习需求。但移动学习依托于现代网络技术的特性,要求老师和学生必须掌握相对娴熟的计算机知识和操作能力,以及适应在线教育的创新思维。同时师生教学观念的滞后也是阻碍移动学习在学校中广泛普及的另一个重要因素之一。有专家指出,在当前很多移动学习的尝试中,教师的教学方法并没有真正因为移动设备进入课堂而翻新,而是简单的课件电子化,缺乏互动的设计和技巧。另外,许多教师担心,利用平板电脑教学,学生在上课时更容易分心于游戏,而不能专注于知识点的理解,这些问题仍然有待进一步的探讨和解决。

  技教相濡

  移动学习的本质是技术与教学应用的相互濡化,二者彼此渗透,决定了发展的速度和广度。其中平台开发、内容设计和跨网络平台的融合是影响到移动学习普及的三个主要门槛。

  在对国外一些主流的移动学习平台进行了一系列比较研究后专家们认为,构建移动学习平台需要提供富媒体的支持、离线学习、在线测试和评估、学习反馈、学习指导以及学习工具支持的性能,还应该重视人际交互的能力和对资源共享、基于问题的学习、协作学习、数据可视化等一些列性能的创新。“WEB网络、HTML5技术是移动学习跨平台开发的未来”,专家指出,WEB天生的开放性使其具有无与伦比的活力,对移动学习而言,WEB开发的核心是对多种移动网络编程框架混合技术的应用和深入理解,而应用类型、开发框架和打包工具的选择则属于战略层面的决策,需要综合考虑发展的目标、人力资源等多方面的因素。

  “移动学习的行动发生在学习者最有需要的时候”,这种随时、随地、随需的学习,是学习者在零碎的时间中,实现的片段化即时学习行为,因此在内容设计上遵循交互性和小粒度原则非常必要。正如一些学者指出的,“移动学习不是一种孤立的学习,移动学习的教育资源和信息服务的传输都应该是双向互动的。”因此,移动学习除了形式上的移动之外,还需要实现内容上的互动和创新,以提高学习者的应用体验。

  校企共赢

  移动学习产业是企业资本与优质教育资源相互结合的良机。学校在其中扮演着教育资源的生产者和教育技术的消费者的重要角色,对引导移动学习的方向,构建学习体系和学习环境,防范学习平台和内容过度娱乐化等方面,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企业在参与移动学习产业链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充分重视与学校合作,尊重学校的现实需求和主导地位,按照教学的实际规律,加大投入深化研发,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活动的深度融合。

  专家指出,移动学习是一个长尾市场,长尾效应决定了其相对较长的生命周期,而多个长尾的叠加,将使其产生出比流行市场更具规模的商机。运营商占据了产业链的上游地位,是移动学习市场举足轻重的影响因素。日前,中国移动和教育部合作成立“移动学习”教育部-中国移动联合实验室。中国移动副总裁李正茂指出,实验室充分释放了高校和企业的人才、资本、技术等创新要素,聚焦移动学习与智能终端的教育应用研究,为理论、技术创新、原型实现、系统孵化与测试评估、应用示范和人才培养提供了条件和环境。据悉,未来实验室将开展百所学校的示范应用,将移动学习平台、学习工具和课堂互动客户端应用于百所中小学,推动素质教育和教育公平,创造一批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应用示范。这一合作,体现了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建设,学校服务应用的模式创新,为移动学习的企业参与机制和促进我国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索出了一条新路。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两千多年前,孔夫子教导我们,学习的过程,不只是知识简单地从老师向学生的传递,他还是一个积累、更新和交互,并通过彼此的融会贯通,不断完善的过程。今天,移动学习恰恰符合了这一论述,国际的潮流、政府的引导、高校的积极探索加之企业和资本的参与,移动学习或将成为教育进步的下一个蓝海。(作者:张彤)

相关信息
 
· 2019-09-25
· 2019-04-24
· 2015-11-23
· 2016-09-02
· 2015-03-11
· 2015-02-10
· 2014-12-25
· 2014-09-19
· 2014-09-04
· 2014-08-15
· 2014-08-04
· 2014-07-08
· 2014-06-26
· 2014-06-19
· 2014-06-11
· 2014-05-30
· 2014-05-21
· 2014-04-17
· 2014-03-26
· 2014-02-14
  最新更新
· 2023年国家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分中心主任工作研讨会在北京召开
· 第七届中国(长沙)国际职业教育大会暨产教融合博览会在湖南国际会展中心举行
· 第九届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改革与创新发展论坛
· 新时代继续教育数字化转型研讨会在呼伦贝尔召开
· 关于举办中职学校思政课教学及班主任能力提升研讨会的通知
· 关于举办新时代继续教育数字化转型研讨会的通知
· 2023中国职业教育虚拟仿真教学资源高峰论坛在烟台召开
· 中等职业学校班主任能力提升系列公益直播第二期圆满结束
· “2023职业院校在线精品课程建设”系列公益直播第三期圆满结束
· 2023职业院校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系列公益直播第四期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