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

如何在“双一流”建设大潮中廓清认识、精准定位、明确路径,成为未来较长时期关乎高校发展的一项重大课题。在“中国特色”价值导向的引领之下,回归“人才培养”这一核心旨归,夯实“科技创新”这个发展根基,并抢占“文化传承创新”这个价值高地,四维度统筹发力,共同推进“双一流”建设,既是“双一流”建设重点把握的核心内涵所在,也是其建设应当遵循的重要路径。
中国特色:“双一流”建设的价值基点
“双一流”建设,只有扎根中国大地,着眼中国高等教育的现状与实际,将国际高等教育发展趋势与中国教育的历史传统结合、体现高等教育的“中国气派”、展现高等教育的“中国特色”,才能办好有中国特色和优势的一流大学,才能实现中国高等教育的弯道超车。
一是坚持“中国特色”必须成为“双一流”建设的核心导向。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高校金字塔的塔尖,“双一流”建设必须并且首先要回应的就是“为谁培养人”和“培养什么人”问题。而坚持“中国特色”则是对这一系列问题的最好回应。二是坚持“中国特色”必须立足中国教育的优秀历史传统。中国历史上的优秀教育传统是坚持有“中国特色”“双一流”建设的重要源泉,高校要能回望历史,从中华优秀教育传统中去“寻根”,去汲取中国高校特色发展的力量。从中国传统教育的成败得失中汲取历史的智慧和营养,无疑是我们“双一流”建设的一种理性思考,也是“双一流”建设的源头活水。三是坚持“中国特色”必须着眼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现状。从我国当前高等教育自身现状而言,尽管当前中国高等教育“体量”世界最大,但是中国高校“千校一面”问题比较突出,高校特色不够鲜明,同质化倾向比较明显,一些高校盲目地在向综合性、学术型大学迈进。在此背景下,“双一流”建设只有在着眼高等教育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坚持“中国特色”,才能打破高等教育片面追求“高而尖”“大而全”的办学趋同现象,才能形成中国大学的优势、形成自身的办学魅力和吸引力。
人才培养:“双一流”建设的核心旨归
统筹推进“双一流”建设,不能回避的问题是“大学为何”,亦即大学的使命到底是什么。回顾历史,人才培养是大学首要职能,“双一流”建设要不忘初心、不违初衷。一流大学的声誉首先体现在人才培养上,只有人才培养的一流,才是真正的一流。
一是人才培养是“双一流”建设育人本位的切实回归。在高等教育中,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相互促进发展,高校更是通过人才培养传承、创新、发扬文化,并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服务。高校“双一流”建设应当坚持立德树人,突出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以人才培养为发力点,着力在大学内部形成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的良好生态。二是人才培养是“双一流”建设成效展现的衡量标尺。人才培养是高校办学质量与社会服务能力的直接体现,也是高校办学声誉的重要载体,更是“双一流”建设的良好观察与展示平台。同时,作为一个持续性的系统工程,“双一流”建设也离不开人才培养的推进,除需要制度、政策、资金的有力支持外,优质的人力资源更是重中之重。三是人才培养是“双一流”建设扭转当下的重要抓手。“双一流”建设既要关注对“人”的培养,更要深入去思考培养“什么样的人”。实际上,人才培养包含着对“人”和“才”两个方面的培养。其中,于学生“才”的培养主要侧重为学生一技之长、知识的训练,而对“人”的培养主要在于培养人格健全的人。“双一流”建设是面向现代社会、引领现代社会的高等教育改革建设工程,“人才培养”作为核心内容,必须关注教育内容、教育思维、教育方法的现代性,最终构建人才培养的现代性品格。
科技创新:“双一流”建设的发展根基
一流的科技创新能力是衡量“双一流”为数不多的“显性”指标,更是“双一流”建设的切入口。高校要在基础研究、科技原创上持续发力,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部分领域的领跑,从而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贡献力量。
一是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是“双一流”建设的战略要义。科研创新能力与学科建设水平相辅相成,一方面,只有高水平的学科才能建设高水平的研究基地,才有可能承接重大科研项目。另一方面,高水平的科研创新能力是一流学科的生成基础。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是构筑大学核心竞争力的必由之路,也是“双一流”建设的关键突破口。二是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转化是“双一流”建设的迫切任务。在当前时期,高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高水平的科研力量,更加需要做好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估、加快构建科技创新能力提升保障机制。同时,还必须推动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的有效协同,使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人才培养、学科发展和社会服务的资源,实现科教结合,让科学研究有效促进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提升、促进育人氛围的优化和学生科研水平的提升、促进教师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的提升,最终促进学校和学科的全面发展。三是科技创新路径的重构转型是“双一流”建设的时代召唤。科技创新路径从“学科导向”向“需求导向”,从“单兵作战”向“协同创新”,从“不着天地”向“顶天立地”的重构转型,是“双一流”建设的内在要求。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以来,国家提出科研组织要从个体、封闭方式,逐步向开放、协同的机制转变;科研要素和资源要突破孤立、分散的制约,逐步向汇聚、融合的方向转变。“协同创新”取代“单兵作战”已成为高校科研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资源共享、团队作战将成为科研创新的重要优势。
文化传承创新:“双一流”建设的价值高地
文化是大学的内在基因,一流大学在本质上也是文化大学。高校要把大学文化建设纳入“双一流”建设大格局,重塑具有一流大学特征的文化根基,积极探索一流大学文化的实现路径,激发大学的文化活力,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一流大学文化。
一是提升文化自觉,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优良基因。每一所大学都扎根于其独特的民族文化和历史环境。高校要将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采取多种渠道、多种形式充分展示中华传统文化之美,将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输送到广大师生的血液中。此外,“双一流”的开放性要注重多元文化的理性交流,在不断强化本土文化意识与价值的同时,保持多元文化之间的差异与张力,对外来文化进行基于中国文化土壤的“中国元素”的赋予与改造,实现用中国的话语言说中国的文化,在向世界输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的同时,为世界高等教育的变革与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二是增强文化自信,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精髓整合提炼的结果,创造性地从三个不同层次为个人、社会和国家的发展提供了价值“参照系”和行动的“指南针”,也为“双一流”建设搭建了一个梯度式的理论与实践架构。在建设“双一流”过程中,需以各种丰富多彩的形式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大学的校园、课堂、生活和文化之中,创设世界一流大学所具有的自由学术氛围、鲜明文化气质。三是实现文化自强,打造中国特色的一流大学文化品牌。一流的大学文化品牌是学校鲜活的“文化名片”,更是提升大学文化建设质量的重要标志。在“双一流”建设中实现文化自强,就是要始终坚持“文化铸校”的发展方略,努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学先进文化模式,致力于建设一所有文化的大学,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一流大学文化品牌,让其成为社会文化的风向标和大学文化建设引领者,彰显高等教育的“中国影响”。

相关信息
 
· 2024-01-16
· 2023-08-24
· 2023-07-21
· 2023-07-05
· 2023-06-15
· 2023-06-15
· 2023-06-16
· 2023-05-19
· 2023-05-15
· 2023-04-28
· 2023-04-19
· 2023-04-14
· 2023-04-12
· 2023-04-07
· 2023-04-07
· 2023-03-22
· 2023-03-21
· 2023-03-10
· 2023-03-03
· 2023-03-02
  最新更新
· 2023年国家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分中心主任工作研讨会在北京召开
· 第七届中国(长沙)国际职业教育大会暨产教融合博览会在湖南国际会展中心举行
· 第九届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改革与创新发展论坛
· 新时代继续教育数字化转型研讨会在呼伦贝尔召开
· 关于举办中职学校思政课教学及班主任能力提升研讨会的通知
· 关于举办新时代继续教育数字化转型研讨会的通知
· 2023中国职业教育虚拟仿真教学资源高峰论坛在烟台召开
· 中等职业学校班主任能力提升系列公益直播第二期圆满结束
· “2023职业院校在线精品课程建设”系列公益直播第三期圆满结束
· 2023职业院校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系列公益直播第四期圆满结束